注册
登录

免责声明

资料信息全部由该注册用户自行编写,所有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金投网不做任何保证。金投网未授权任何平台与用户私加联系方式,请勿轻信且不要将您的个人账户信息与资料透漏给他人,任何用户私加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账户与资金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票据源起何时?又如何发展演变呢?

发布时间:2020-09-0813:56:05

来源: 金投机构

分类:票据

阅读(444

评论(0

TT

摘要中国票据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票据的发展伴随着经济、信用、金融的发展以及自身功能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01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票据发展 周朝时期,商品经济雏形初现,借贷关系开始产生,质剂、傅别、书契等票据雏形应运而生,此时期票据主要作为借贷契约而存在,发挥的是取款凭证功能。 唐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货币供给不足推动了信用工具的发展,飞钱

中国票据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票据的发展伴随着经济、信用、金融的发展以及自身功能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01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票据发展

周朝时期,商品经济雏形初现,借贷关系开始产生,质剂、傅别、书契等票据雏形应运而生,此时期票据主要作为借贷契约而存在,发挥的是取款凭证功能。

唐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货币供给不足推动了信用工具的发展,飞钱、书帖等票据相继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易往来。

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票据,其出现不仅解决了铜钱短缺的问题,而且推动了汇兑业务的开展,票据汇兑功能得到初步体现。

书帖可用作存取款、转账凭证,部分柜坊允许将钱存入后,开立载有付款数目、日期以及收款人姓名的书帖,用户在交易之时无需使用现金,只需出具货币所有者的书帖即可。

时间推移到宋朝,极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将票据的使用推向了新发展,交子、会子等相继出现,票据的发行数额、流通方式、支付时限、监管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票据的使用频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印刷术问世,交子、会子开始逐渐被用于市场交易,推动了票据支付功能的发展。南宋会子收归官营后允许与铜钱一并流通,成为政府法币,支付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清朝前中期的票据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票据的基础功能,市场上主要存在的票据有会票和钱票两种。

钱票是钱庄凭借自身信用而发行的票据,可代替现银、现钱流通,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小范围流通的货币。会票出现于明朝后期,清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会票的应用场景丰富,不仅可以用于汇兑,还可以开立期票用于货款支付。

会票具有流通转让性,流通时须在票据上记录流通情况,这一点可以视为背书的萌芽。清朝前中期,汇兑业务广泛开展,票据流通制度逐渐完善,这使得票据的流通更加便利规范,票据的汇兑和支付结算功能得到了加强。

晚清时期,信用制度进一步完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大规模出现,这些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票据,带动了我国传统票据的进一步发展。

票号是中国古代汇兑专营机构,其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的形成推动了汇兑业务空前发展,票据的汇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钱庄庄票信用卓著,具有直等现金的作用,在票据到期前,商人可以持票向金融机构申请“拆票”,即现代意义上的贴现,票据的融资功能开始被发现。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外商银行纷纷在各通商口岸开始设立,西方新式票据也随之传入。

从此,中西方票据开始融合,我国的票据开始发生深刻变化。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设立,华资银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在经营过程中仿照西方银行发行新式票据,经营贴现、押汇等业务,推动了我国新式票据的发展。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票据种类丰富,现代意义上的本票、支票、汇票均已出现,票据的使用愈发频繁,民众对票据的了解度与接受度逐步提升,票据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02民国时期的票据市场发展

民国初期,随着华资银行势力不断壮大,钱庄、外商银行、华资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与此相对应,市场中票据新旧并立、中西共存。票据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由于各地需求不同,长期以来中国各地票据种类、样式各不相同,呈现出“东西各异,南北互特”的特点,票据流通极为混乱。

此时期,银钱业纷纷出台规章制度规范票据流通,但真正意义上的立法工作开始于北洋政府时期。1929年《中华民国票据法》出台,是中国第一部成文的票据法律规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票据进行了详细的规范,票据立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票据市场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20世纪30年代末,国外贴现理论传入,理论界、实务界人士纷纷提倡,掀起了第一次承兑贴现汇票热潮。

1930年间,交通银行率先试办和推广贴现业务,并设计创立承兑汇票。此后,银行界、企业界相继加入,推动了票据业务的发展。白银风潮后,上海市面银根紧缩,为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金融通,承兑汇票及贴现再次被提出,形成了第二次承兑汇票热潮。

此次热潮出现后,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成立,标志着一个区域性的票据市场在上海逐渐形成。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的成立表明中国票据贴现市场雏形的形成,带来了票据贴现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承兑所承兑汇票等新型交易工具逐渐被推广开来,贴现业务作为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受到各界的重视,票据的信用功能得到显现。

抗战初期,随着上海、武汉沦陷,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成为政治中心及战时金融中心。为活跃战时金融,扶植生产发展,四联总处积极推动联合贴放业务。

为弥补大后方资金不足,达到调剂金融之目的,国民政府开始重视票据业务,相继出台多部制度规章,推动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承兑贴现的票据必须基于合法商业行为签发,对票据真实交易基础提出了要求。

但是,由于前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缺失,得不到中央银行重贴现的支持,我国票据市场的建立极为困难。尽管国民政府积极推动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但承兑与贴现业务发展无太大起色,业务量萎缩情况较为严重。直至1943年,重贴现才正式划归中央银行办理,中央银行重贴现职能得以正式确定。

抗战胜利后,各金融机构开始复员。为活泼金融运用,协助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承兑贴现制度,将贴现承兑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政府发布规章推进票据业务发展,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出台各自的制度办法对票据承兑和贴现加以规范。

战后的一段时间得到迅速的发展,工商业者也已习惯用承兑、贴现的方式融通资金。然而,随着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物价波动剧烈,票据贴现业务难以正常实施,业务量显著减少。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法币濒临崩溃,金圆券滥发现象严重,中央银行发行大额本票和定额本票以替代现钞流通。市场投机活跃,资本囤积居奇或投入黑市拆放,贴票现象严重,由此催生出的远期支票成为票据的畸变形态,票据市场一片混乱。

0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票据市场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历了金融体制的不断变化与探索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为缓解粮食产需、供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我国开始定制并发放大米票、马料票等票证。

然而,此时期的票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汇票,更像是一种货单,是统购统销计划时期的经济管理手段。由于缺乏商业汇票发展的基础条件,票据的功能受到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商品流通下的支付结算工具匮乏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三角债”问题,商业汇票的支付结算功能重新被提及,各种票据业务摸索和试点纷纷进行。在发展商业信用的特殊背景下,票据的融资功能开始显现。

1981年,在杨浦和黄浦两个区办事处的协作下,试办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此后,多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入票据业务试点。1984—1990年是我国商业汇票市场发展的起步时期,此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相继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再贴现实行办法》、《银行结算办法》等制度规章,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出台,开启了我国票据发展史上规范发展与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此后,人民银行相继颁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对商业汇票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初步确立。

此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改进和完善再贴现及贴现业务的利率定价机制,票据调控功能被挖掘。到1999年末,我国票据市场相关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了商业银行票据专营的新时代,票据市场经营模式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型。

2003年“中国票据网”上线,为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转贴现和回购业务提供报价、撮合、查询等服务,解决了票据市场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提高了市场信息的时效性。

2005年起,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基于行内系统的电子票据产品,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票据服务模式和票据产品,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票据融资已成为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

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正式建成运行,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呈现出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票据创新活力不断,票据理财、资管等业务应运而生,票据投资功能开始出现。

面对2009年资产荒,商业银行开始提高票据资产配置比重,票据交易十分活跃,回购业务量迅速增长,票据的交易功能逐步显现。

在追逐利润的同时,票据从业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有所下降,在规避监管的驱动下,以“消规模”为特征的卖出回购业务大放异彩,票据理财、票据资管等套利业务盛行,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卖断+买入返售+到期买断”、“假买断、假卖断”、附加回购承诺等交易模式违规办理票据业务,为他行隐匿、消减信贷规模提供“通道”等,票据市场乱象频发,为票据市场发展埋下风险隐患,直接导致了2016年票据案件的集中爆发。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成。票交所的成立推动了业务、系统体系建设,加快了业务产品的创新步伐,票付通、贴现通、标准化票据等产品的相继问世,缓解了中小银行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票据市场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票据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纵观中国票据发展史,票据的发展呈现出与经济、信用、金融相适应的特征。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金融体系、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票据的汇兑、支付、结算、融资、投资、交易、调控等功能不断被挖掘并发挥,票据的全生命周期作用逐步显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渐增强。

免责申明 用户在金投网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所有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金投网不做任何保证。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金投网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与用户私加联系方式,请切勿轻信且不要将您的个人账户信息与资料透漏给他人,任何用户私加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账户与资金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下载金投网

升级VIP提示

某某栏目为VIP专享栏目开通VIP后可编辑